hqjj.com.cn

加点品牌丨燕居美学理念,构建诗性的精神生活样式

  伴随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复兴成为时代的必然,有关中国生活美学的研究近年来在学界兴起。在此背景下,如何找到生活美学的中国理念,凸显日常中的中国话语与本土经验,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有着超逾于审美和悠久传统的"燕居"栖居理念,是代表古代生活的审美意识,是精神性的价值理念对生活的理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

  本期栏目对话礼太家居文化顾问方汀先生,一起聊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燕居」的生活美学理念。

  方汀,礼太家居文化顾问,广州美术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美学、视觉文化研究。近5年来在《贵州社会科学》《美术观察》《美术》《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涉及传统艺术、非遗、现代视觉文化等领域,并出版艺术史研究专著一部。

  鲍丹:方老师,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喜欢和购买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东西,比如扇子、家具、茶具,甚至服装等等,这是否代表着我们文化复兴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在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你认为当下中国的生活有什么问题?

  方汀: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文化复兴的整体范畴。我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但我个人觉得这种运用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为它还是一种潮流,没有上升为所谓的审美意识。这些文化元素能否成为审美意识,形成生活美学,这才是关键。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法则,是对我们行为、观看、视觉各方面的立法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复兴还没有真正地形成。

  占据中国现代生活空间的主要元素还是外来文化元素,这种外来文化视觉已经形成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了。传统文化潮流的呈现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成审美意识,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美学,按照一种属于中国人的方式去组织安排生活,才能明确说文化复兴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需要理解古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鲍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审美意识里去寻找一些经验的借鉴或学习?

  方汀:我们可以参考孔子,孔圣人的生活方式。孔子作为一位施道者,每天忙于教育性的事业,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当他从繁忙的工作中脱离时,他会召集两个喜欢的弟子,子贡、子夏这些学生一起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哲学性的思考论道,在这种思考之中,他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灵的满足。

  鲍丹:那我们为什么要在传统的生活美学里借鉴这些经验呢?

  方汀:古人有一种环境能够完全地使自身脱离于以工作为中心的系统,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以效率、以生产、以经济为中心的一种系统,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文化潮流的不断波动,我们的美学需要克服这种文化波动,或者说以高度效率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影响。

  你会发现,家的这种家居的环境是为工作和生产而服务的,只是为了让我休整一下,然后更好地去生产、工作。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这种以生产为中心的逻辑所裹挟,甚至在家庭里我们都无法从中逃离出来,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只能把目光望向传统,去寻求中国式的生活组织结构,那它的根源只能从传统中来。古人的生活方式,一种以文人生活为代表的生活组织样态,我们称之为「燕居」。

  鲍丹:那「燕居」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美学理念是什么样的?具体有什么特征?

  方汀:「燕居」是圣人孔子的生活理念与状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群体在退朝之后理想的家居生活状态,我们把它理解成一个传统词汇,它包含着三重含义,从生活情态上讲,是“体貌和舒”的身体情态;从理念本质来讲,是“里仁为美”的状态,即居于仁者之里,以人为核心的生命追求;从实现手段来看,是以艺术为重心的“游于艺”的状态。

  「燕居」是以人为自己的精神本质的,在艺术性的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安逸和完善。燕居生活的体貌和舒不是指彻底的身体放松,它是指以精神的完善为基础的充实和满足。在燕居的状态之中,人的精神是敞开的,用一句话说就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鲍丹:就是非常滋养我们的精神

  方汀:我们如今对生活的满足大部分都是对身体的保养,而对于精神需求这一块基本上不做要求。但是除了身体性的维度之外,人还存在着精神性的需求。

  鲍丹:那这种生活方式具体要怎么实践?

  方汀:这种审美化的生活需要一种可落地的、不变的、稳定的东西去实现。首先是家居环境,它要是精神化的,不管是家具还是摆设,它要是一种经过深刻设计的艺术化的形式,不是纯粹为了效率。它不光要让身体感到舒服,也要满足人们视觉的审美,要可观、可听、可感。由艺术所构建的可听、可观、可感的空间能把思想和心灵引向一个高处,在这种艺术化的视觉结构之下,获得一种指引,获得一种超拔的力量。

  鲍丹:通过家居生活环境的呈现,在日常起居里潜移默化地让燕居的生活理念、生活美学融入到生活当中,我们可以从感知燕居的生活美学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和放松。

  方汀:是的。我们所说的「燕居」不是让大家刻意地去模仿,而是古人有这么一种生活,能让他们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相往来,去享受其中的丰富性和美感,让生命获得充实与饱满,那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如此,这就是我们实现「燕居」的一种路径。

  鲍丹:结合我们当下的生活,你觉得实现燕居的生活状态或者生活美学方式的可能性有多少?

  方汀:不谈可能性,这是我们一定要实现的。我们要通过这种状态来培养人们内心的完善,达成一种体貌和舒的精神上的和谐。从我的角度上来说,理解燕居生活的概念最关键的是在人类社会的一种伦理性结构之中,去感受,去沟通无限的自然。

  生而为人,就有伦理,有社会,我们无法脱离这种秩序而存在,但我们在依附它的同时它会形成一种束缚,带来精神的萎靡不振。我们需要寻求另一个源头,即广阔的自然。在这种二元结构之中,一边是人伦世界,一边是广阔的自然,二者的交叉之处就是燕居的生活方式。我们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诗性,这对人来说尤其重要,而它是无法用工具和理性去完善的,所以艺术是「燕居」理念的一个重要依托。

  鲍丹:您对于未来燕居生活美学理念还有什么样的畅想?

  方汀:首先我们要把它落实在一个人一生之中最为稳定的家庭的场景,落实在桌椅板凳之中,落实在空间里各种各样的饰品所构成的视觉结构之中,让这种环境脱离单纯的工具性而上升为一种诗性的空间结构。在诗性的空间结构之中,我们可能在某一时刻就有了沟通的满足感,以此为基础,未来就可以去进一步拓展诗性的空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